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的運算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35—36頁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用以解決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類比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獲得成功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三步計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運用三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運用知識的遷移,自主探索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說出先算什么,再計算。
560+4×220-15÷3
學生在紙上直接進行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由學生小結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很多同學都喜歡下棋,本周興趣小組要開展棋類活動,老師準備購買一些棋具。我們一起去看看老師買棋時遇到了什么數學問題:出示主題圖。這是一道購物的實際問題,遇到這類問題你馬上會想到哪些基本數量關系?(課件出示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
2、學生看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圍棋一副15元;
(2)老師要買3副象棋和4副圍棋。
3、想一想,怎樣才能算出買象棋和圍棋一共要付多少錢?
(1)小組合作,分析數量關系、嘗試列式計算。(根據單價×數量=總價,讓學生明確:要用象棋的單價乘象棋的數量等于象棋的總價,圍棋的單價乘圍棋的數量等于圍棋的總價;分別算出兩種棋的總價加起來就是一共要付的錢。)
(2)由組長匯報,板演組內算式,板演后再說說列式的依據。(學生可能會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12×3+15×415×4+12×3
(3)集體訂正,理解數量關系。(如果學生沒有列出綜合算式,則引導學生從數量關系上來列式,12×3是求象棋總價,15×4是求圍棋總價,求一共要付多少錢要用加法連起來。象棋總價加圍棋總價或圍棋總價加象棋總價)
比較:12×3+15×415×4+12×3和復習題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復習題是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這兩題是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小結:像這樣含有三步運算的混合運算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不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據:12×3+15×415×4+12×3
思考討論:這兩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
嘗試:學生獨立試做,再指名由學生板演。
(根據單價×數量=總價,讓學生明確:要用象棋的單價乘象棋的數量等于象棋的總價,圍棋的單價乘圍棋的數量等于圍棋的總價;分別算出兩種棋的總價加起來就是一共要付的錢,通過讓學生有意識的與分步計算反復對比,明白這也是這道算式的計算順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兩個積與同時算出兩個積的情況,如有運算順序錯誤的情況也一并板演)。
(3)比較:兩種計算方法,哪一種方法更簡單?再利用第二種方法計算15×4+12×3。
通過反復對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大膽推導出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順序。
匯報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匯報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第一步脫式兩個乘積可以同時計算出來。)
獨立計算,完成課本例題填空。
2、出示“試一試”:150+120÷6×5`
小組合作,討論:算式中有哪些運算?在這里除和乘連在一起,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說運算順序,并標上運算順序,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3、小結:今天學的含有加、減、乘、除的三步混合運算的式子應該按什么順序計算?
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結語: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鞏固應用
1、說說每組運算順序有什么異同。
①40×2-15×540÷2+15÷5
②50÷5+8×550+5×8+5
2.下面各題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28×2-45÷5①求積②求差③求商
(2)84×3-98+2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積
(3)90+56÷2×3①求積②求和③求商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同樣適用,能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
2、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優化意識;逐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的遷移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練習九的第1題,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種文具。
如果讓你任意購買其中的兩種文具,你想買哪兩種?你會計算出所需要的錢數嗎?
二、探究
1、出示例3
這四種文具,小華各買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2、引導學生探索算法
你會計算這道題嗎?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計算方法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獨立計算,注意選擇學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較: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華一共用的錢數,請同學們比較這些算法,你認為哪種算法更簡便些?
進一步追問用簡便算法的學生:你這樣算的依據是什么?
4、小結: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數加法的運算簡便。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內容。
我們以前學習過哪些加法的運算定律?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樣的數?
指出:因為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同樣適用,所以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數的范圍既包括整數,也包括小數。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的第1、2兩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說怎樣算簡便。
2、完成練習九的第2題
學生練習
比較每組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指出:整數減法的一些規律小數減法里同樣適用,也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完成練習九的3~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第4、5題的思考過程,說出每一步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對自己的學習表現怎樣評價?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乘法同樣適應。
2.能靈活掌握分數簡便計算的方法。
3.能正確計算.
單元知識結構圖
分數乘以整數(求幾個幾是多少)
分數意義
一個數乘以分數(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分數乘以整數計算法則(整數看作:)
分數乘法:分數計算法則分數計算法則的統一
一個數乘以分數計算法則
分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計算順序與整數相同)
分數混合運算
分數乘法的簡便計算(運用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簡算)
教學重點、難點剖析
重點:
1.掌握分數乘以整數、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以及運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解答有關的文字題。
2.靈活掌握計算方法,計算時,分子與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相乘。
3.掌握分數乘加與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4.掌握分數簡便計算的方法。
難點:
1.分數乘以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的推導。
2.為什么可以把分數乘以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統一起來。
3.正確判斷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4.正確運用乘法分配率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子課題教學重點、難點:
課題一:分數乘以整數
教學重點: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乘以整數法則的推導,能正確計算分數乘整數的題目。
課題二:一個數乘以分數
教學重點: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掌握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的推導。
課題三:分數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課題四: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
教學重點:運用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分配率運用定律。
課題一:分數乘以整數
教材分析:
本課時關鍵在于如何推導出計算法則。至于意義的歸納總結不存在問題。但無論是意義的總結還是法則的推導,難度都不大,學生很容易接受。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是:計算法則中提出: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接著才強調:為了計算簡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后再乘。因為很多人都有先入為主的基因存在,因此,有不少的學生都是按照法則進行,用分子與整數乘得的積再與分母約分,從而降低了計算的速度與準確度。所以在總結完法則后,要重點強調能約分的一定要先約分。
重點突破策略:
1.做好鋪墊:為學習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法則的推導做準備。
(1)復習2+2+2+2=()()與5個12是多少?的題型,小結出整數乘法的意義。
(2)復習++=()++=()=(),然后小結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特別強調:結果不是最簡分數的,一定要約分成最簡分數。
2.歸納意義:
在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后,讓學生觀察3個加數的特點(3個加數相同),接著引導學生: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列式為:3,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比較,3的意義就是求3個的和是多少,是的簡便計算。由此歸納出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3就是求3個是多少。
3.推導法則:
根據3===3=
推出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4.強調計算的方法:
(1)分子可以與分母約分的一定要先約分,使計算簡便.
(2)用適當的練習強化能約分的一定要先約分的算理.
課題二:一個數乘以分數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過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后面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
一個數乘分數,包括整數乘分數和分數乘分數。但它們的意義都可以概
括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是對整數乘法意義的擴展,因此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本節的難點在于:推導一個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所以一定要將推導過程分析清楚,擊破難點。
由于整數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數,所以不管是分數乘整數還是整數乘分數都可以轉化為分數乘分數,因此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對于分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分數都適用。這部分的內容表面看不難,但學生開始做分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分數()的題目時,往往會將整數與分子約分,建議在講例題時要加以強調約分的方法。
重、難點突破策略:
1.意義的教學:
(1)鋪墊,建立模型:
第4頁圖(1)教學建議:
在學生求出3杯的重量后,再多列舉幾道類型題,
求千克的3倍是多少?(3)
如求5杯、2杯重幾千克?實質就是:求千克的5倍是多少?(5)
求千克的2倍是多少?(2)
使學生的腦里形成: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模型。
(2)導出意義:
①第4頁圖(2)教學建議:
求杯水的重量,就是求1杯水重量的半倍是多少,即求千克
半倍是多少?根據圖(1)的模型類推可以列式:半倍,這里的半倍即杯,那么,半倍就相當于。
因此求的是多少?用乘法列式就是:
②第4頁圖(3)的教學可仿照圖(2)的教學。
③導出意義:一個數與分數相乘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④意義的運用: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一個數=多少)
(3)意義的應用:做練習第4頁的文字題,鞏固一個數成分數的意義.
2.推導出計算法則:
(?。┙虒W公頃的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聯系分數乘法的意義,著重說明就是求的是多少。第一步先出示1小時耕地公頃的圖示。第二步分析求公頃的是多少的算理,就是把公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頃平均分成(25)份,每份是1公頃的,取其中的1份,就是1。所以:
=1(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法則計算)
=
=
(2)教學公頃的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求小時耕地多少公頃,就是求公頃的是多少?算式是:。第一步先出1小時耕地公頃的圖示。第二步分析求公頃的是多少,就是把公頃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1公頃平均分成(25)份,每份就是,取其中的1份是1,取3份就是3所以:
=3(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法則計算)
=
=
(3)推導出計算法則:
==
由
==
推出一個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
(4)強調:為了計算簡便,能先約分的一定要先約分再乘。
3.分數計算法則的統一:
因為整數看作:,所以分數乘整數也可以轉化為分數乘分數的形式.所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對于分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分數都適用。可以直接將整數看作分子與分母進行約分。但開始做分數乘整數或整數乘分數的題型時,有的學生經常會將整數與分子約分造成錯誤,所以教學時要加以強調,多做練習鞏固。
課題三:分數的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教材分析:
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本身屬于分
數四則混合運算的一部分內容。便于更好地區分分數乘法與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
分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教學中可以通過復習整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采取以舊帶新的方法理解分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此內容難度不大,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習完成。
教學策略:
教學程序可設計為:自習--討論--教師點撥
關鍵是確定順序:理解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運算順序相同:含有兩極運算,要先算第二級,再算第一級.
課題四: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分數同樣適應
教材分析: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分數乘法同樣適應,但要讓學生明白:整數利用乘法運算定律計算時,目的是為了湊整數,使計算簡便;而分數利用乘法運算定律計算時,目的是為了約分使它變成整數或變成比較簡單的分數,使計算簡便。本節的教學重點應放在讓學生多觀察題型的特征,分析是否可以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使學生在實際計算中領會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達到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度和準確度。
教材第9頁的3組題型只是起到說明左右兩邊的算式相等的作用,并不能起到說明使計算簡便的作用。建議補充能夠反映利用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使計算簡便的題型。
教材第10頁例5、例6只是一般的簡便計算題型,而課后的練習和單元卷或其它的書籍,卻經常出現象87和99+的類型題,諸如此類題目,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建議教學時補充適當的例題,幫助學生擊破難點。
重、難點突破策略:
1.通過課本3組算式和以下的幾組算式,說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分數乘法同樣適應。
=
(15)=(15)
(+13)=+13
2.復習乘法運算定律,同時說明整數運用定律目的是為了湊成整數使計算簡便,而分數利用定律目的是為了約分使得到的積變成整數或變成較簡單的分數,使計算簡便。
ab=ba
(ab)c=a(bc)
(a+b)c=ac+bc
3.教學例5、6(可由學生合作完成)
4.補充例題:
(1)8785怎樣簡便計算?
此類題目有些學生往往不知道拆哪一個數,教學時要把重點放在為什么要拆87為(86+1)、變85為(86-1)的算理上。
(2)99+
①講明白如何將原題變成兩個積的和:99+1
②對照乘法分配律公式,講明白如何提取相同因數(只提取一個)(因為有的學生會提出兩個,造成錯誤),如何把剩下的兩個因數相加的算理。
錯例分析:
1.約分時找錯對象,出現了內戰--分子殺分子。
13(1)
例如:=6(21)3=
對于這類癥狀的治療方法難度不大,只要叫患者在做題時,花多一點時間,將整數幾寫成,再運用分數計算法則計算,訓練一段時間后應該會有好轉。
2.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分配時出現了分配不公平的弊端。
例如:(+)12
=12+
=9+
=9
此類題是學生經常做錯的題,做題時可以讓學生添加弧線來強調分配的原則,一定要使到分配公平公正。
如:(+)12
特別是象(86+1)的題型,由于第二個加數是1,學生經常沒有將1乘上外面的因數。如果使用了上面的弧線記號就會大大降低了錯誤律。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并能靈活運用。
2、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從現實的問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
教學過程
一、誘趣激學
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小動畫
1·動畫片《朝三暮四》
2·引發思考,感知規律
看完這個動畫片,你想對同學們說些什么?(如果學生們笑了,就借機問問學生們笑什么?)引導說出:
4+3=7(個) 3+4=7(個)課件出示
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聯系?(得數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數學符號連接起來呢?(等號)
課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尋找規律
1.解決問題,發現規律
談話: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同學們會騎自行嗎?(會),李叔叔也會騎車,他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幫忙解決一下。 課件出示騎車主題圖。
問: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問:一共騎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能)
請在草稿本上做,老師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書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問:觀察這兩個同學的列式,你們發現呢什么?
兩個算式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
課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舉例猜想,概括規律
課件出示4+3=3+440+56=56+40
觀察這兩組算式,都是兩邊計算的'結果相等,可以用等號連接,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列子嗎?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匯報結果寫在黑板上。
同學們真聰明,舉了這么多的列子,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總結板書: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問:你能給這個規律起個名字嗎?(加法交換律)
我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老師這里有幾組算式 課件出示講解過程
① 30+20 兩位數加上兩位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和是不變
② 100+30 三位數加上兩位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也是不變
③ 1000+200 四位數加上三位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還是不變
剛才經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發現了不管這兩個加數是什么,只要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他們的和不變。我們把這個規律叫做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課件出示加法交換律的內容。
3.用喜歡的方式表示規律
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嗎?
請同學們相互討論,老師下去幫助同學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用了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學們覺得哪一種最好呢?為什么?(簡潔明了。)
課件出示:a+b=b+a
談話:咱們知道了加法交換律,并且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請同學們想一想,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哪些地方用到過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時)
課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題,拓展規律
下面這個等式應用了加法交換律嗎?
課件出示3+4+5=4+3+5
在三個數相加里面,我們也可以用加法交換律
運用加法交換律,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總結:這節課上,同學們個個表現都很棒,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學習熱情不斷高漲,數學家們總結的規律,我們也能發現,同學們真棒,想一想我們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你有什么收獲呢?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和簡便算法,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猜測—驗證—應用等環節引導學生探索并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
⒉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有關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體驗成功的喜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發現、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教學難點則是:運用運算定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孩子們大部分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讓他們通過親自探索和體驗來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感受數學中的奧妙,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匯報驗證”等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歸納解決問題。具體地說分為以下幾種方法:1、情景創設法。2、活動探究法。3、集體討論法。
四、教學流程: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精心選題,多層訓練,——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會向孩子們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的一些運算定律,誰能來說一說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有哪些?
學生們會回答: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著我會讓孩子們用數字、字母或者符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出這三個定律。學生展示后,我進行小結:我們知道乘法運算定律在整數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計算更簡便了,那么在小數乘法中,這些運算定律是否也能運用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同時板書課題。
在這一環節中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三個定律,一方面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為學習新課作準備。以舊引新,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讓他們有目標的去思考。
第二環節: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一)、小組合作,猜測驗證
1、用幻燈片出示以下題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讓孩子們猜一猜,每一組算式它們有怎樣的關系?(當然由于是猜測,學生出現的答案很可能會不一樣。)
2、學生自己探究,驗證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原來每組算式的結果都是相等的。
接著我引導學生們仔細觀察每一組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通過觀察會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組算式運用了乘法交換律,第二組算式運用了乘法結合律,第三組算式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舉例驗證
我向孩子們提問:通過上面的一組例子,能否就說明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孩子們可能有兩種意見:能或是不能。
針對不同意見,我會引導他們:對,單純的一組例子并沒有說服力,我們需要多舉幾個例子進行驗證。下面咱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仿照第一組的例子,也寫出三種這樣的算式,并驗證是否相等。
(給孩子們充分的時間動手寫,驗證后讓他們進行匯報,盡量多讓幾組學生匯報,這樣例子多了,結論更有說服力。)
學生匯報的同時,我會有目的的板書幾組算式,讓學生觀察發現,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
在大家交流結束后,我這樣引導他們:剛剛小組同學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們的發現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在頭腦中初步感知每一組算式之間的關系,然后進行驗證,進一步理解每一組算式之間的關系,再次啟發學生自己舉例驗證,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以及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猜測、發現、驗證。
(二)靈活應用,解決問題
出示例題8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兩題,看看它們能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0.25×4.78×40.65×202
(1)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嘗試寫在練習本上。
(2)指名讓學生板演。
然后我會讓孩子們思考:第①題中為什么先讓0.25和4相乘?這里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呢?孩子們會自然而然的答出:運用了乘法交換律
接著問他們:你們認為第②小題中解題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會根據以往的知識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為乘法分配率在上學期的學習中就是一個難點,所以這里我也會強調一下,讓孩子們體會到先把特殊的.數進行分解,然后才能進行簡算。)
然后繼續提問:在小數乘法中,要使計算簡便,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啟發學生思考,認真審題,要觀察數的特點等。)
在這一環節里,讓孩子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是數學學習的目的。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想,嘗試用乘法的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激發了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同時使學生體會到運用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性,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三環節:精心選題,多層訓練。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用幻燈片出示以下兩個問題: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著讓他們互評,最后我會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在本環節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孩子們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了他們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如下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于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信息窗三13頁至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字母來表示。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3.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他們。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計算從而自己發現并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投影儀、卡片
教學過程:
一、擬定導學提綱,自主預習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長江,黃河就像兩條長龍盤臥在中國大地,特別是黃河被稱為我們的“母親河”。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有關黃河的知識,了解到了許多有關黃河的信息,除了我們學過的,你還了解到那些有關黃河的知識?(學生根據課前調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課件展示情境錄像:(課件展示的關鍵是讓學生從中知道黃河流域的小知識,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中游:黃土高原下游:華北平原等小知識)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圖。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黃河流域圖。教師板書:黃河流域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觀察匯報,學生匯報:根據黃河流域圖我了解到黃河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黃河上游長3472千米,中游長1206千米,下游長786千米;2、黃河上游流域面積是39萬平方千米,中游是34萬平方千米,下游是2萬平方千米;)
教師適時板書相應的信息條件。
2.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出問題。
問題(1)黃河流域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問題(2)黃河全長多少千米?
(二)出示學習目標
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將解決那些問題呢?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字母來表示,能夠運用所學的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三)出示自學指導
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今天的學習目標,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導意見,請看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認真看教科書第13—14頁的信息窗3的第一個紅點和小電腦的內容,重點看解決問題的過程,思考:(1)怎樣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哪種方法簡單?(2)什么是加法的結合律?怎樣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換律?怎樣用字母式表示?
(5分鐘后,比一比誰匯報得最清楚。)
(四)學生自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學指導”開始自學,比一比誰看書最認真,誰自學效果最好?。◣熌抗庋惨暶恳粋€學生,特別要關注特困生。)
二、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一)調查
師:看完的同學請舉手?
(二)全班匯報
1.問題一:黃河流域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學生在列式解答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問題二:黃河全長多少千米?
學生可能出的情況: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們要學的知識就在這兩組算式中。
(設計意圖:充分運用教材情境圖,引導學生獲取信息,提出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通過這兩組算式學習今天的新知識,為下面學習埋下了伏筆。學生會馬上把精力投入到這兩個算式的研究中,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3.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觀察這些算式,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匯報:每組算式運算的數相同,運算的結果相同,運算的順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符合這些規律呢?舉例驗證一下吧:(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看結果怎樣)
學生匯報: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將學生的舉例用實物投影展示)
(三個數相加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師指出這條規律叫做加法結合律。
(4)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這加法結合律嗎?
學生用各種符號、字母表示這個運算定律。最終教師指出,在數學上,我們統一用a、b、c來表示三個加數,因此加法結合律可以寫作(a+b)+c=a+(b+c)。學生齊讀,教師板書在黑板上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解決兩個問題發現并歸納出了加法結和律。
(設計意圖:本環節經歷了猜測—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一種數學思想。)
4.學法遷移,探索加法交換律。
那么,加法運算中還有其他的規律嗎?想不想知道?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吧。
(1)游戲:找朋友。
在每個小組中都有一個算式卡片,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仔細想一想,算一算,它應該是屏幕上哪個算式的好朋友?為什么?
(2)同學們真棒,很快就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適的朋友,還有誰的算式沒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據剛才同學們的方法給他介紹一個合適的好朋友嗎?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7
一、學習目標
1、初步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中仍然適用。
2、能運用乘法運算定律使小數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審題靈活運用運算定律簡算的習慣和能力。
二、復習鋪墊
1、算一算
(1)5×2=(2)50×2=(3)500×2=(4)25×4=(5)250×4=
(6)25×40=(7)125×8=(8)125×80=(9)125×800=
2、乘法有哪些運算定律?怎樣用字母式子表示?你能寫下來嗎?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3、用簡便方法計算
125×25×825×15×462×38+38×38
25×(40+4)15×(20+3)95×71+95×29
三、自主探究
1、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0.7×1.2=(0.8×0.5)×0.4=(2.4+3.6)×0.5=
1.2×0.7=0.8×(0.5×0.4)=2.4×0.5+3.6×0.5=
由此我們可以推想:小數四則運算的順序跟()的順序是一樣的。
2、觀察每組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關系?
0.7×1.2○1.2×0.7(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由此我們可以推想:
(1)整數乘法的()、()和(),對于()乘法也適用。
(2)應用乘法的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數乘法計算較()。
4、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0.25×4.78×40.65×202
四、探究發現
比較剛才做的整數乘法的`簡便計算和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請同學們想一想整數乘法的簡便計算和小數乘法的簡便計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可尋求家長和同學的幫助)
四、鞏固測評
1、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25×(0.75×0.4)=□×(□×□)6.3×2.4+2.4×3.7=□×(□+□)
(8-0.8)×1.25=□×□-□×□
2、試著用簡便方法計算
3.45×0.25×40.45×202
3、解決問題(怎樣簡便就怎樣做)
食堂買茄子和西紅柿各25千克,每千克茄子4.6元,每千克西紅柿5.4元。買這兩種蔬菜共用多少錢?
五、學習收獲
通過探究學習,我的收獲(體會)是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2、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注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針對回顧與交流中的四個問題作一說明:
第一題:
這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復習四則預算的意義。在第一場景中,學生可以提出“兩位同學一共折了多少只紙鶴”、“裝飾教室還需著多少紙鶴”的問題,并運用加法和減法加以解決。在第二場景中,學生可以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錢”的問題,并用乘法加以解決。在第三場景中,學生可以提出“扎禮品盒、蝴蝶結分別需要多少米彩帶”的問題。并運用乘法加以解決。在第四場景中,學生可以提出“每個小組有多少人”的問題,并運用除法加以解決。
第二題
引領學生回顧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的運算,并舉例說明哪些地方還會用到這些運算,目的是在集體交流中,尋找所學過運算的原型,系統的構建運算的現實意義。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及時引導,使學生能認識到運算的原型。
第三題
這是對于加減法之間、乘除法之間互逆關系的回顧、教材引領學生通過舉例來說明的。教學時,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回顧,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可用教材提供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再次感受加減法和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
第四題
不做全班的共同要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實例進行適當歸納。
二、出示鞏固與應用
第1題
20xx年第xx屆亞運會獎牌榜
單位:枚
(1)請將上表補充完整。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嘗試解答。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2題
打電話計費問題生活中學生常常在用。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學時,應使學生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鼓勵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3題
為支援災區的學生學習,實驗小學開展了捐書活動。四年級捐120本,五年級比四年級多捐60本,六年級捐的本數是五年級的3倍。
(1)五、六年級各捐多少本?
(2)五年級捐書的本數是四年級的幾倍?
(3)六年級捐書的本數正好是二年級的5北,二年級捐書多少本?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第4題
與前面的問題正好相反,此題是鼓勵學生根據算式,目的是鼓勵學生找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加深理解各種運算的意義。教學時,由于有前面學習的基礎,放手讓學生自己尋找就可以了,再交流時應注意盡可能全面地提出運用各種運算的例子。
(防范聽取學生的想法和意見,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提升學生對生活信息的處理能力。)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知道乘法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難點:
探究和理解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學習重點:
探究和理解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流程:
主題圖引入(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一、自學提綱
1、針對上面的問題1列出算式,有幾種列法。
2、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們的計算結果是怎樣的。
3、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4、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能試著用字母表示嗎?
5、乘法結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據前面的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你們能試著自己學習乘法中的另一個規律嗎?
7、這組算式發現了什么?
二、小組合作學習
根據自學指導,交流匯報,驗證。
1、小組討論乘法的結合律、結合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2、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記定律的方法。
3、分別說說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運算定律的。
4、討論為什么要學習運算定律。
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三、交流匯報,集體訂正
四、當堂訓練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 27/2—4 P2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30×6×7 = 30×(□×□) 125×8×40 =(□×□)×□
-
需要更多的乘法交換律的教案網內容,請訪問至:乘法交換律的教案
相關推薦
更多>- 夏天的小班教案03-04
- 繪畫小花的教案02-28
- 律所開業大吉的祝福語(精華84句)01-13
- 柳樹姑娘教案02-18
- 端午節教案01-06
- 浣溪沙蘇軾的教案(經典八篇)03-14
- 豐收之歌的教案(匯編2篇)03-01
- 數學環保教案02-24
- 乘法交換律的教案03-19
- 加法結合律教案(推薦10篇)03-08
- 【實用】律已的名言合集04-17
- 生命的周期教案03-14
- 夏天的小班教案03-04
最新婦女節發給女兒的祝福語(集錦71句)03-19
- 崗位調整表態發言(經典15篇)03-19
- 2025茶藝展示主持稿(模板14篇)03-19
- 五一公司聚餐祝福語(分享64句)03-19
- 乘法交換律教案推薦7篇03-19
- 農村防火防汛發言稿(經典七篇)03-19
- 到家做客的邀請函(合集十篇)03-19
- 迎賓基本禮儀常識(精品11篇)03-19
- 慶祝春節的賀詞03-19
- 乘法交換律教案15篇03-19
- 平安夜商業祝福語(集合75句)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