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鋒讀后感
發表時間:2025-05-10毛姆刀鋒讀后感(推薦七篇)。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1
近來閑來無事,想讀點書。一直就想讀毛姆的《刀鋒》,終于有個機會可以讀讀了。
當我一口氣把它讀完時,我有種悵然所失的感覺。暫且不論內容怎么樣......我覺得一種悲哀,極端的悲哀。想起了一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快要讀完時,捧在手中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很好很好的老朋友,馬上就要離開我了。心里一下子非常的難過。這書,我一頁一頁翻過,一同和它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遭遇,有悲有喜,有哭有笑。可馬上就要和它告別了,我好舍不得啊。
想來,人生就是這樣吧,你會遇見一些陪你哭,陪你笑,令你感動令你開心的人,然后又要看著他們離你遠去。有時候,你不信是不行的,這世上根本沒有天長地久的東西......
記得讀《紅樓夢》時,寶玉是個喜聚不喜散的人,總是希望有一大堆的人兒在一起啊!令人開心快樂;黛玉喜散不喜聚,因為她一眼看到了繁華過后的獨自悲涼。可能有人要說這是樂觀和悲觀的表現,很自然。其實,不然。有些東西不是我們沒有感覺,只是不愿意承認罷了。人最大的悲哀是自欺欺人了。
很喜歡拉里的形象,一個溫和,神秘,可愛的人。在大戰中,同是飛行員的他的一個好友為了救他,犧牲了。自此回國以后,他就在尋找一種東西,這種東西他也說不出是什么。他有頂好的機會,可他不去就業。他在上流社會可以有一席之地,但他不喜歡。他本可以和愛她的他也愛的伊莎貝爾結婚,可他為了他追尋的東西放棄他可愛的未婚妻。他看心理學方面的書,希望找到答案,他看了好多書,但仍舊沒有答案。他游歷了幾乎半個世界。拉里,他有一種超脫的感覺,對世事的一切不在意。他知道他們小時的好朋友索菲的不幸遭遇后,要和她結婚。他要挽救善良而不幸的人兒,可是他沒能如愿......
我很喜歡拉里的形象。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說他,我覺得很恰切
"你知道,我覺得拉里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是唯一能夠完全無所為而為的人。
這就使他的行為顯得古怪。有些人不相信上帝,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
完全是為了上帝之愛;這種人我們是不習慣的。"
你可能會覺得拉里有點道家的味道。我也覺得,但又不是,我也很奇怪。但我還是很喜歡他。他有時候像個小孩子,有時候像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靈魂,溫和,始終溫和......
其實,也說不上《刀鋒》寫得怎么樣,我喜不喜歡,我想每部作品都有它值得讀的東西。題記上有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
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2
沒想到我能看完這本書,這本書已擱置許久,曾經看過幾頁,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時間沒能堅持看完,想來,可能看書也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書吧。
美國,拉里,一個笑起來惹人愛又溫暖有教養的孩子,二次大戰時做了兩年的飛行員,有一個彼此相愛的女朋友,伊莎貝爾,那是個聰慧、陽光、開朗的孩子。伊莎貝爾家境殷實,生活在美國上層社會,社交廣泛,而伊莎貝爾對這一切很滿足并打算一直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拉里在飛行的時候親眼看到戰友為了救他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話說:人死了可以這么的死。回來后,像變了一個人,雖然大體上還以前表面上變化不大,但內心已改變了很多,這邊從他拒絕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貝爾約定,他去法國巴黎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兩年,如果兩年之后他愿意回到美國 ,那么兩人結婚,如果兩年之后,他還是希望繼續“晃膀子”,那么,他只能過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貝爾也會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樣重新開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兩年學習看了很多關于哲學的書,想弄清楚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之后,走了很多國家,靠自己的體力和那點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后在印度,精神得到了升華。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像是在做一次心靈路程,各色人物盡在其中,最后因為性格、觀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個女人(真可悲,我看完連她名字也忘記了)因為生活不順遭受了打擊而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后下場很慘,被人殺掉仍到海里,警察聯系上毛姆和拉里,幫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刀鋒》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3
讀完了毛姆的《刀鋒》,坦白說,并沒有讀的很明白。只能大體說一點感想。
拉里無疑是本書的一號主角,他因為親眼目睹了年輕戰友的死(為了救他而死),對人生產生了迷惑,不明白為什么世間要有不幸和惡。所以他一直在尋找答案。因為他不愿去工作,未婚妻伊莎貝爾與他解除了婚約。他不工作并不是游手好閑,而是去讀書和思考。雖然伊莎貝爾很愛他,甚至與別人結婚生了兩個女兒之后,還對他念念不忘。但兩個人價值觀截然不同,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分開也是必然的。
伊莎貝爾很重視物質生活,這也無可厚非,作者并沒有因此不喜歡她,反而一直在描述她的美,她的天真、聰明與堅韌。她與拉里的好朋友格雷結了婚,生活很幸福。雖然中間格雷經歷了破產,但伊莎貝爾堅強地與他站在一起,鼓勵他、陪他渡過難關,是個好妻子。她把兩個女兒教育得很好,是個好母親。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艾略特。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寫他,一開始就是他先出場的。艾略特這個人就好像是為了交際而生的,一直在想方設法認識更多所謂上流社會的人。最終他也如愿以償了,與那些人混的很熟,經常參加各種宴會,自己也組織各種宴會。他人雖然比較勢利,但對親人還是很好的。對待他姐姐和他外甥女伊莎貝爾一直很好。在拉里和伊莎貝爾沒有解除婚約之前,他還想通過他認識的那些人提攜一下拉里,拉里并不領情,對此,他很生氣。直到死之前,他還在為親王夫人沒有請他參加宴會而耿耿于懷。后來毛姆為了了卻他心愿,想法弄到一張請柬,他才高興起來,雖然沒能參加就死了。他一生都在廣泛結交各種名流,臨死之前卻沒有幾個人去看他,挺可悲的。
拉里給人的感覺一直很神秘,他不想讓人找到,別人就肯定找不到他。他去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工作,讀了很多書,見了很多人。每一次出場,都感覺他又把人生看得更透徹了一點。到了最后,感覺他就像得道了一樣,快成仙了。他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應該是找到了吧,最后他和毛姆說的那一堆話,我沒有看很懂。
以后有機會再重讀一遍,看能否再把這本書理解的更深一些。
刀鋒讀書心得:篇三
這本書的書名叫《刀鋒》(the Razor’s Edge),作者是英國人,毛姆。Razor是剃須刀的意思。
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條路,度過深沉的悲傷,莫名的哀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博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對刀鋒這本書名不是太熟悉的話,那么你對《月亮和六個便士》這本書一定了解,對,是同一個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上網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簡介,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童年不幸的經歷對他后來的影響很大。
《刀鋒》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一位飛行員。這個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復員后,被當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有親友為他提供的遠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開懷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樂,他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閑”令周圍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最終在印度領悟人生的真諦,因此,這本書帶有東方文化的背景。
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歡游歷,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深諳東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可以在東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為目的,而人則異化為達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而東方文化和宗教中通過求諸內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關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強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艾略特是小說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說拉里是經東方文化啟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迷不悟的可憐蟲。毛姆無時無刻不把這兩人進行對比,其目的是將東西方文化的優劣短長進行觀照,其敘述語調也有本質的區別:對拉里是由衷的褒獎,對艾略特則是辛辣、尖刻的諷刺。艾略特極其聰明,他削尖腦袋鉆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形跡可疑的古董名畫,并因此而暴發起來。艾略特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則,而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劇說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來證明人生價值的想法是極其愚蠢的。
這本書還要細細品讀,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諸多哲學精神。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4
毛姆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歡,他的文風樸實,選字用字精準。
精準真是我所缺乏的。
所以,我詳細地閱讀了他的“隨筆”,“總結”,以及這本《刀鋒》。
讀完刀鋒,已經好幾天了。
毛姆這部作品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拉里。
拉里是位孤兒,從小由他的一位當小鎮醫生的伯父帶大。
他的伯父很寵愛他,幾乎滿足他所有能夠幫他實現的夢想,例如:拉里從小向往飛行。
當他15還是16歲時,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還未成年的拉里夢想著當一名飛行員,他的這位伯父替他隱瞞年齡,讓他飛上了藍天。
子彈是不長眼睛的,在一次飛行任務中,拉里的一位好友為了救他,犧牲在拉里的懷抱中,這讓拉里產生了對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從有幾位青梅竹馬的朋友。
伊麗莎白年輕漂亮,充滿著青春的活力。
倆人自小訂有婚約。
拉里以為伊麗莎白一定會成為自己的妻子的,因為他愛她。
伊麗莎白也深深地愛著拉里,她認為自己也一定會嫁給拉里的。
誰知造化弄人。
戰爭過后,拉里在思想深處對于人生,對于金錢,對于活著的目的產生了異于常人的一些想法,這些伊麗莎白不能夠接受。
伊麗莎白她愛豪華的晚會,她想穿著巴黎最名貴的時尚服裝,她需要有多個傭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揮霍不盡的錢財……
而這一切的一切,與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
倆人友好地分手了。
20xx年后,當他們再次相見時,那一年拉里已經32歲了,在這20xx年中,他當過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處流浪。
拉里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給他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
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著的目的,他想以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
拉里還去了羅馬,到了中國,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
在這5年的時間里,拉里練過瑜伽,習過冥想……
這時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償地嫁給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兩個女兒,過上了她想過的日子。
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
她希望拉里永遠屬于她,身和心只能屬于她一個女人。
當她發現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結婚,她設下了一個騙局,讓這位可憐,既將成為新娘女子遠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頭顱,扔進大海。
伊莉莎白能夠讓拉里再屬于她嗎?
沒有,當然沒有。
拉里將自己的遺產,捐了出去。
他身無分文了。
拉里說:他只想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他可以一邊掙錢,一邊游覽……
我想我虧得是這個年紀才讀這本書。
如果我再年輕幾十歲,或者說我是在十多歲,二十多歲時碰到這本書,我相信我有這個耐心翻完這本書,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會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當我歷盡和人間的辛酸和坎坷之際,再反思書中的兩位主人公拉里和伊麗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為什么最后拉里對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說:他這輩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麗莎白!
拉里是看清了伊麗莎白骨子里的虛榮,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為是的聰明,還有她的獨占心理。
讀完了毛姆的《刀鋒》,坦白說,并沒有讀的很明白。只能大體說一點感想。
拉里無疑是本書的一號主角,他因為親眼目睹了年輕戰友的死(為了救他而死),對人生產生了迷惑,不明白為什么世間要有不幸和惡。所以他一直在尋找答案。因為他不愿去工作,未婚妻伊莎貝爾與他解除了婚約。他不工作并不是游手好閑,而是去讀書和思考。雖然伊莎貝爾很愛他,甚至與別人結婚生了兩個女兒之后,還對他念念不忘。但兩個人價值觀截然不同,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分開也是必然的。
伊莎貝爾很重視物質生活,這也無可厚非,作者并沒有因此不喜歡她,反而一直在描述她的美,她的天真、聰明與堅韌。她與拉里的好朋友格雷結了婚,生活很幸福。雖然中間格雷經歷了破產,但伊莎貝爾堅強地與他站在一起,鼓勵他、陪他渡過難關,是個好妻子。她把兩個女兒教育得很好,是個好母親。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艾略特。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寫他,一開始就是他先出場的。艾略特這個人就好像是為了交際而生的,一直在想方設法認識更多所謂上流社會的人。最終他也如愿以償了,與那些人混的很熟,經常參加各種宴會,自己也組織各種宴會。他人雖然比較勢利,但對親人還是很好的。對待他姐姐和他外甥女伊莎貝爾一直很好。在拉里和伊莎貝爾沒有解除婚約之前,他還想通過他認識的那些人提攜一下拉里,拉里并不領情,對此,他很生氣。直到死之前,他還在為親王夫人沒有請他參加宴會而耿耿于懷。后來毛姆為了了卻他心愿,想法弄到一張請柬,他才高興起來,雖然沒能參加就死了。他一生都在廣泛結交各種名流,臨死之前卻沒有幾個人去看他,挺可悲的。
拉里給人的感覺一直很神秘,他不想讓人找到,別人就肯定找不到他。他去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工作,讀了很多書,見了很多人。每一次出場,都感覺他又把人生看得更透徹了一點。到了最后,感覺他就像得道了一樣,快成仙了。他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應該是找到了吧,最后他和毛姆說的那一堆話,我沒有看很懂。
以后有機會再重讀一遍,看能否再把這本書理解的更深一些。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5
一個年近不惑的大叔,做著收入不菲的證券工作,有一個溫柔大方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住著另人羨慕的大房子,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棄了這里的一切一切,帶著家人的數落,旁觀者的責罵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遠方追求他的繪畫夢想。他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住在骯臟的孤島,與世隔絕,沒賣出過一副畫,終日疾病纏身,最終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滿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燒掉,永世不得相傳,即便最終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一個懷揣夢想的大叔,終于有一天沖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縛,帶上畫架去了藝術的國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夢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無旁騖的作畫,繪畫帶來的滿足讓他忘記了身體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創作,終于在臨終前完成了此生最滿意的作品,并將它帶到墳墓,實現了靈魂與肉體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人。
其實寫一份書評可以有好多出發點,故事的編排,寫作的技巧,作者的經歷都行,今天我想從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本身,去思考一些關于人的問題。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的做法,一個男人不應該像他這樣毫無責任感;但更多人會選擇中立,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討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沒有天賦和勇氣去追夢,又不甘于太過平凡。
那么什么是夢想,是一個會刺激你荷爾蒙飆升的詞?是一個會讓你獲得快樂的源泉?還是一個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遠方?我想都不是,書中沒有介紹思特里克蘭德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頸,更加沒有任何說明他有經歷怎樣的掙扎、折磨甚至放棄。但我們都曾有過興趣愛好,健身?讀書?畫畫?彈琴?哪一個堅持過幾十年如一日?最初的興奮都逐漸會被過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棄。
如果你覺得我在灌雞湯勸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錯了,我并沒有興趣討論什么才是夢想,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資格去擁有。我也沒有因為讀完這本書而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或是興奮的沖動,我最感慨的是擁有夢想這件事帶給思特里克蘭德的冷靜和理智,以及對人性的洞察。
思特里克蘭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蘭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為自己的離開使她沒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蘭德,卻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掛滿了他的遺作,并與來訪者談笑風生,虛榮心被徹底的滿足。他因為與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離子散也未曾感到一絲內疚,因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而這位朋友剛好是妥協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過去,對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恥辱過去的鮮活證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實際上是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你對我的看法?!敝虚g人勸說思特里克蘭德回家的時候,無法忍受其冷漠的態度便氣憤的與其爭吵,帶著世俗所認為的道德,理直氣壯。而思特里克蘭德卻平靜的說出這一句。雖然我們沒有明確的意識到或者我們根本不愿承認,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別人是否看重我們的意見,我們在別人身上是否有影響力,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視,我們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對這種意見絲毫不理會,我們就會討厭他。所以當你沉默以對的時候,那些說不喜歡冷暴力而同你不停爭吵的人,真的是因為TA嘴上說的越在乎才越生氣嗎?
說到這,我停更這么久也多少與此有關。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停的聽取著他人的意見,你年紀不小了,你該成家了,你該好好規劃人生,你該有個普通女生該有的樣子,你也沒有那么優秀。于是我照著他們的說法不斷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學會如何說活,如何閉嘴,寫文章也都是想著怎么迎合大眾的胃口,怎么寫一些老少皆宜的“干貨”,然后我什么都沒寫出來,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誰。思特里克蘭德對世俗的冷靜處理態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實寫寫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復雜,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評頭品足也不會對我造成什么影響,除非是我自己給了他可以影響的機會。抑郁的人大多是因為想不開這一點吧。
所以,對于大多數平凡的我們,除了吃飯睡覺沒有不做就會死的事情的我們,如何饒有興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6
主人公每次看見的月牙兒都是不同的狀態,暗示生活每況愈下,越來越艱難。
她第六次看見的月牙兒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著,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她感到苦悶,母親當了暗門子。暗示黑暗已經來臨;第七次看見的月牙兒沒出現,只有黑暗連點螢火的光也沒有。暗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她憎恨自己無能為力,也憎恨母親心太恨,可是錢更恨;第八次看見的月牙兒是美的,清亮而溫柔是希望的開始,她已經決定做暗娼。
“女人得承認自己是女人,得賣肉”她更加實際更加明白了這黑暗社會給她帶來的一切,她開始賣了,她上市了。
她徹底步入了深淵跳進火坑。
小說揭示了在當時的黑暗社會婦女為了生活,被迫出賣自己的肉體的真實社會狀況。由此看出,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過著怎樣水深火熱的生活,叫人生不如死。我并不覺得她可恥、下賤,相反我對她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吃人的社會}做出的決定感到理解。不知道大家對主人公有何看法?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7
有時候會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或走在寂靜的小樹林,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或偶爾讀到了一些深刻新奇的看法,我常常進入到一種奇妙的境界,采用一種與平常迥然不同的心態來審視自己,思考社會。我要怎樣活著?自己平常習以為常的想法是否是對的?是社會錯了還是我錯了?有時候我會沉浸在自己精神的小世界里,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憧憬著一些荒誕離奇的生活??墒钱斕柹穑滞度氲骄挥行虻纳钪械臅r候,那種奇妙的狀態就消失了,自己也就變得理性起來,對未來的想象變得很具體:體面地工作,房子車子票子,畢業,婚姻。每一樣都在逼迫在自己停止做白日夢,理性一點,計算起來,做那些有現金流的事。一些令自己激動的想法,引起星空下散步的幾句詩,顯得微不足道。
在小說的開始,思特里克蘭德就像是活在現實中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個:有著體面地工作,美麗優雅的妻子,兩個能讓自己炫耀的孩子。他贏得別人的尊重,卻又讓人覺得古板教條,少了一些討喜的氣質,難以讓人產生與他交往的沖動。不過幸好他有一個聰明優雅的妻子,她是一個喜好風雅的人,有了她的經營,他的房子才不至于顯得太過冷清。與藝術家,作家及上層人物的交往,她感覺到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是一個上流社會的人。如果這樣的生活繼續下去,他們會看著孩子長大,成家生子,他們將見證人類的傳承,會驕傲于自己充實忙綠、受人尊敬的一生??墒牵钸h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就像昆德拉所說:“年輕無知時結了婚,有了第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后來有一天,發現、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因為人的整個一生已經在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年代被決定了”。已是中年人斯特里克蘭德并不覺得遲了,他拋棄妻子,遠走他鄉去做了一個畫家。直到這時,他終于把自己的本來面目顯露了出來。他脫離社會,自私不近人情,絲毫不考慮社會對他的看法,對于勸告他嗤之以鼻,面對善意的幫助他冷嘲熱諷。最為可恨的是,面對為數不多能夠欣賞他的、并且救他性命的恩人施特略夫,在被其好心收留的時候,為了一己欲望不負責任地橫刀奪愛,勾引了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在欲望過后便拋棄了她,使一生坎坷又不喜平淡的勃朗什飽受打擊,在絕望中喝毒藥自殺,雖得到搶救但由于中毒太深最后在痛苦地死去。施特略夫也因此心灰意冷,放棄了一生的摯愛——繪畫,最后失意返回了家鄉。盡管如此,他仍毫不吝惜對思特里克蘭德天才的贊美。而這些悲劇的締造者——斯特里克蘭德,卻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他眼里只有自己的那個小世界,現實的世界仿佛與他絕緣。他是一個很無恥的人,他也是一個天才。朱熹認為萬物中皆有太極,事物中存在著這世間的理。斯特里克蘭德好像看透了萬物之間的屏障,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他眼中的世界與別人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他渴望將這一切表現出來,讓他內心的世界出現在畫板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心與心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隔著一個星系,別人不懂他的世界,他是孤獨的。他心中有著一個魔鬼,極力想把它的世界、它的發現付諸畫布,以至于其他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金錢只是提供溫飽的工具,支撐他進行繪畫的軀體;女人只是泄欲的工具,他本身甚至厭惡這種影響他思想的本能欲望。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時時刻刻都在他自己的星空中漫步,這里空寂遼闊,大到可以將整個世界包裹進去。月亮永遠也不會落下,泛著銀光溫暖他的心靈。這個世界里,現實中的熙熙攘攘顯得可笑幼稚,所謂的優雅、體面也變得虛偽、虛榮。如果他的世界是一面鏡子,那么現實世界在鏡中就是一個荒謬、虛偽、充滿亂撞的無頭蒼蠅的大劇院。如果現實世界是一面鏡子,鏡中的他則是一個無可救藥、不近人情的無恥瘋子。生活在荒謬世界中的人,要勇敢地、頑強地生活下去(卡繆)。
有些諷刺的是,在遠離文明社會、原始陌生的塔希提島,他找到了自己的故鄉。他得到人們的理解尊重,雖然他并不在乎著這些。如果所謂的文明社會就是一個個圓形的槽口組成的世界,每個人都得努力改變自己才能適應這個條條框框包裹的世界,那么塔希提島,就充滿了各種形狀的插口,每個人的插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槽口,每個人都能夠因仗著自己的本性活著。這里沒有瘋子,這里有各色各樣的人。也是在這個島上,思特里克蘭德最終將他的世界表現了出來。在惡病纏身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在他居住的木屋上面創造出了不朽之作。這個木屋后來根據他的遺囑,最后被付之一炬。
雖然對于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現在已經無人否認,但是他的人品,也已經差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峰。他的人品一度讓我對此人感到厭惡,但是讀完此書后,我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用現實世界中的倫理觀來評論思特里克蘭德,我甚至有點喜歡他,因為他的可愛之處與他的可恨之處一樣令人著迷。雅斯貝爾斯哀嘆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由于技術進入大量生產時代,人的生活僅僅是坐公事房,強制勞動和有組織的休閑,這就使人性被埋沒,自由遭到淪喪。我們每個人,無論出身什么階層,無論貧窮、富有,無論快樂或者悲傷,都生活在這樣一個牢房里,都心向往自由而又不自由。每個人都想過逃避,卻又因為種.種羈絆繼續堅持下去。如果一個牢房和世界一樣大,那么它和這個世界又有什么區別?一個安心的囚犯,是不會受到懲罰的,甚至還會成為所有囚犯的榜樣。思特里克蘭德是這個牢房的越獄者,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都束縛不了他,作為代價,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的厭惡和拋棄。蕓蕓眾生,雖然都有依照本心生活的渴望,但是誰又敢冒這么大的風險!畢竟唱著“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堅持對我來說,就是以剛克剛”的歌手,也在迎合大眾的趣味。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思特里克蘭德是真正的勇士。
月亮和六便士,一個是心中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心中世界是由自我意識將所有感知編織而成,注定與現實世界不一樣。是聽從內心的指引,還是聽從世界的勸告,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比較輕松的做法是自己接受現實世界的觀點,壓制自我意識,自己的思想來自別人的思想。這樣,可以得到別人的肯定,讓人感到踏實,減少生存的壓力??墒?,當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必然與他人的思想產生沖突,于是人開始感到迷惘,無助和痛苦。在這之后,有人開始反思,有人自暴自棄,也有人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大學生在結束灌輸式的初中等教育后,進入色彩繽紛的大學,感到迷惘、無助是正常的,毫無改變才讓人感到可怕。因此曾經成績優秀思想單純的學生,在大學出現了分水嶺。各種選擇孰優孰劣,我仍身在此山中,自然不好評論。我追求內心的自由,也希望我生存的世界是美好的。我想不明白自由為什么是善的,也迷惑于自由與責任的關系。我在沒有羅盤的大海里航行著,不知道自己將走向哪個方向,也不知道何時能找到自己的塔希提島。
唯一確定的,我仍堅信著內心的自由和世界的美好。
- 更多精彩的毛姆刀鋒讀后感,歡迎繼續瀏覽:毛姆刀鋒讀后感